第190章 企业文化-《北宋最强大少爷》
第(3/3)页
煤渣当然也不需要太多人力送入大漏斗,仍旧是半自动,总驱动是两头牛,所有的运转都是同步的,从低处到高处有近似传送带的东西在缓慢运行,下方只需有两个工人轮换,不停把煤渣放在低处的传送带上,就能源源不断对大漏斗添加复合料。
这套设备看着又粗糙又原始,尤其土冒,但真不是战五。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,乃是王雱汇合了百人的工匠团队,研究了三个昼夜才临时制造出来运行的东西。
初期当然问题尤其多,各部件链接配合的问题频发,也根本谈不上工业设计,铁匠短期也无法拿出可用的锻造轴承以及齿轮,所以很多东西就必须加大,采用王雱印象中的一些高强度硬木来代替。
木材的承重和寿命有限,且贴合运转时候的效能损失较大,如此一来运行当然草根,毛病当然多到爆。也不能达到起初设想的产量峰值。
但这不重要,王雱没有强迫症,能用就行,一切问题就都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慢慢解决的。
一边运作一边改良,昼夜兼程。
别看现在只是运作短短不到十日,其实这套半自动生产线已经经过数次改良,是一点五版本了。
问题仍旧很多,但已经勉强能用,比全人力操作效率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且累积了相当多了运行和维护经验。
现在王雱任命了几个机长,他们就是最初参与操作这套流水线的人,于是现在他们知道这套机器最脆弱、毛病最多的地方在哪。可以用但必须有技巧的有限使用,才不至于出毛病。这就是机长的工作。
包括在母子处拿大锤敲蜂窝煤的“槌手”,也需要经验经过培训。毕竟是草根的东西,母子也并不坚固,运行初期掌握不住力道,要不就把母子都敲坏,让整机停止下来,要不就力度不够,蜂窝煤出来后会慢慢散开不能用。
所以牛逼了,这套首次稳定下来的半流水线,就作为第一代稳定设备扩产了,于是现在整个工地上到处是这样的流水线,多达三十多组,并且制造设备越来越熟练的匠人们还在加速生产设备,顺便收集工人操作后的信息反馈加以改进。
太牛逼了,包拯和展昭直接看的半张着嘴巴。
以前进不来,所以老包的设想是:蜂窝煤不难,但必须人工合成,如果工人熟练,且工人勤劳不偷懒的情况下,一个工人一刻钟可以产出七至十个煤。大概就是这样的。
所以现在就惊掉了下巴,人家王雱的一套流水线,两个锤子手,两个机长,两个产煤工,两头牛,姑且算十个劳动力吧,但他们不到一个呼吸就一个蜂窝煤出来。
一刻钟怎么的也是两百个煤以上,最保守估计效率也是提高了至少一倍。
并且这只是现在,机器毛病仍旧很多,流水线工人熟练度不够,配合、管理方面还有诸多瑕疵的情况下。
总之可以改进的地方太多,现在恐怕连两层功力都没发挥出来,如果往后发展,包拯不敢想下去会是什么了。
就这样的,包拯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,始终到处观察,在冷也不想离开。
第(3/3)页